运动场上,16 岁的小宇落地时脚踝猛地一崴,疼得他龇牙咧嘴。“没事,歇两天就好了。” 有人如此安慰道。可一周后,他走路仍一瘸一拐,就诊时脚踝肿得像个馒头。膝踝损伤就像运动里的 “隐形暗礁”,初期看似轻微,若处理不当,可能变成反复疼痛的 “老毛病”,甚至影响一辈子的运动能力。
这些误区,正在拖垮你的恢复
“崴脚是小事,贴膏药就行?”“膝盖疼,歇着不动就好?” 太多人被这些想法耽误了。
误区 1:“小伤不用管,忍忍就过去”
踝关节扭伤后,约 40%-70% 的人会出现二次损伤,很多是因为第一次没养好。曾有患者崴脚后照常打球,变成习惯性崴脚,走路稍不注意就 “打软腿”,最后不得不手术修复。
误区 2:“受伤后就得绝对静养”
过度制动比 “瞎动” 更可怕。膝盖韧带损伤后若长期不动,肌肉会以每周 10% 的速度萎缩,关节变僵硬。就像生锈的合页,越不动越难打开,反而延长康复周期。
误区 3:“不疼了,就等于好了”
疼痛消失不代表功能恢复。很多人膝盖疼缓解后立刻重返球场,却因肌肉力量没恢复、关节稳定性差,再次受伤。真正的康复,不仅要 “不疼”,还要能稳稳地跑跳、变向。
3 步在家 “揪出” 膝踝隐患
不想让小伤拖成大病?学会这 3 步自查,早发现问题:
① 静态观察:看 “形态异常”
•脚踝:光脚站立,观察两侧脚踝是否对称?是否有肿胀、淤青?脚是否能放平,还是总往内侧或外侧歪?
•膝盖:站直时,膝盖是否能并拢?髌骨(膝盖骨)是否偏向一边?双腿伸直时,膝盖后方是否有凸起或凹陷?
② 动态测试:查 “活动障碍”
•脚踝:缓慢做勾脚(脚背向上翘)和绷脚(脚背向下压),看两侧活动幅度是否一样?转动脚踝时,是否有卡住的感觉或刺痛?
•膝盖:坐在椅子上,缓慢伸直膝盖再弯曲,感受是否有卡顿、弹响(伴随疼痛的弹响要警惕)?上下楼梯时,膝盖是否发软、打晃?
③ 按压检查:找 “疼痛点”
用手指轻轻按压脚踝外侧(崴脚常见受伤处)、膝盖内侧(韧带易损区)和髌骨周围。若按压时刺痛明显,或摸到硬块、凹陷,可能是韧带、肌腱损伤的信号。
划重点:以上任何一步有异常,都应尽快到医院做专科检查(如肌肉骨骼超声、三维步态分析),明确膝踝损伤程度。
日常护膝踝:别让习惯 “养坏” 关节
想远离反复损伤,这些细节比治疗更重要:
① 运动前:做好 “热身动员”
花 5-10 分钟做动态拉伸:脚踝绕环(每侧 10 圈)、弓步压腿(激活膝盖周围肌肉)、高抬腿(唤醒下肢力量)。穿合适的鞋 —— 跑步选缓震跑鞋,篮球穿高帮护踝鞋,别让光脚或拖鞋成为运动 “隐形杀手”。
② 受伤后:学会 “紧急处理”
急性损伤(如崴脚、膝盖磕碰)24-48 小时内用 “RICE 原则”:Rest(休息,避免负重)、Ice(冰敷,每次 15-20 分钟,每天 3-4 次)、Compression(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轻轻裹住伤处)、Elevation(抬高伤肢,高于心脏)。急性期过后再热敷、涂药。
③ 康复期:练 “平衡与力量”
• 脚踝不稳:单脚站立(扶墙辅助,从 10 秒到 1 分钟)、用脚趾抓毛巾(增强足底肌肉)。
• 膝盖无力:靠墙静蹲(后背贴墙,膝盖弯 90°,每次 30 秒)、直腿抬高(平躺,腿伸直抬离床面 15 厘米,坚持 10 秒)。
• 避雷:避免伤后立刻做跳跃、深蹲等负重动作,也别总依赖护具 —— 过度依赖会让肌肉 “变懒”,反而削弱关节的稳定性。
④ 长期护养:给关节 “减负”
体重每增加 1 公斤,膝盖受力增加 3-5 公斤,胖友要注意控制体重;久坐族每小时起身活动,做几个直腿勾脚动作,避免关节僵硬;穿高跟鞋别超过 3 厘米,减少脚踝和膝盖的压力。
小宇最后确诊为踝关节韧带撕裂,好在没错过最佳康复期。通过物理因子治疗、平衡训练和渐进式力量练习,3 个月后他重新回到了球场。可见,膝踝是运动的 “基石”,别等 “小伤” 变成 “老问题” 才重视。及时发现、科学处理,才能让每一次运动都不无裨益,行稳致远。
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康复医学科专设膝踝运动损伤专病门诊:周日上午
本文作者:
夏婉 研究生,硕士,浙江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主持省卫健委在研课题2项,中管局在研课题1项,参与省公益在研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多篇,研究方向为糖尿病性肌少症、运动损伤、青少年/老年脊柱侧弯等。
拱墅区3000元/月起
拱墅区7000元/月起
西湖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6700元/月起
上城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5000元/月起
拱墅区3500元/月起
上城区5000元/月起
临平区5000元/月起
上城区3800元/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