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杭州 嘉兴 湖州 温州 宁波 金华 台州 上海 丽水 扬州 舟山 衢州 绍兴 南京 更多
小程序&&公众号
资讯首页 康复知识 康复案例 机构介绍 养老资讯 护理知识 儿童康复 上门康复 专家团队 政策资讯 交流合作 疾病知识 白事服务

邵逸夫医院康复科【官方动态】腰椎间盘突出与重吸收

2024-04-28 19:02:16 点击
邵逸夫医院康复科

邵逸夫医院康复科

收费: 7000元/月起

地址:杭州市钱塘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路368号

咨询:0571-86029959(床位预约帮助)

拨打电话咨询

不负

踏青出游


01

医生,我是腰椎间盘突出吗?

02

医生,我的椎间盘突出能按回去吗?





那我们来解答一下:


第一个问题:腰椎间盘突出在腰痛患者中的发病率其实并不高,其次,腰椎间盘突出和腰痛的发生和程度也并不一定直接相关联。


腰痛的病因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机械性腰痛、非机械性腰痛、内脏疾病引起的腰痛。而每个分类条目下的疾病又可以有十几种,所以腰椎间盘突出只是这几十种疾病诊断中的一种。


其实我们门诊遇见一半以上的患者都属于非特异性腰痛,即无确切诊断疾病的腰痛,不属于上面任何一种。而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有报道仅占腰痛患者的10%左右,并且中壮年居多;它的病理基础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导致的,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与麻木为主要表现。所以当只有椎间盘突出诱发出现神经根症状了,我们才会考虑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当然,确切的诊断还要依靠结合具体的体征检查和辅助检查,例如:CT或MRI等。


第二个问题:椎间盘突出后,按是肯定按不回去了。要通过厚厚的皮肤、皮下脂肪、肌肉,然后再通过骨关节及脊柱相关坚韧的韧带等软组织,才能按到椎间盘,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MRI显示需要达到椎间盘的通路


但是椎间盘倒是有可能真的能“回去”,然而这依靠的却是我们自身的修复能力——重吸收,虽然它的发生率占比并不是很高。


1984年,Guinto等国外有学者对保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CT随访,首次观察到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重吸收现象。也就是突出的髓核自发性明显缩小或消失。目前已经有100多篇的文献报道此类现象。突出后的椎间盘是否接触血运是能否自然重吸收的关键因素,其机制包括:血管化因素及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 、组织脱水、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细胞凋亡及其信号通路。所以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炎症和新生血管是椎间盘重吸收不可或缺的,所以保守治疗使用加巴喷丁这类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和针灸、牵引等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的方法更为适合。而应该避免使用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因为他们会抑制炎症,从而限制了机体对椎间盘的重吸收,当然镇痛药物的使用方案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椎间盘突出发生3个月后复查重吸收MRI表现


这样现象主要发生在后纵韧带破裂型或游离型的椎间盘突出(能接触到硬膜外血运)的患者,而且起始更大的椎间盘突出是早期重吸收的预测因素,其更易发生早期重吸收。也就是说突出物越大,突出物位移到越远的位置,疼痛症状越严重,有可能发生重吸收的可能性越高!是不是很反直觉?所以也有学者提出,发现有上述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不建议尽快早期手术治疗,如果患者没有神经功能障碍且能够耐受,建议先保守治疗观察。


椎间盘突出的类型


   当然重吸收这个过程的时间跨度很漫长,至少需要 2个月,甚至需要1年以上。另外也有发现:男性患者、41-50岁、体重较轻,解剖结构上有更大的腰第4椎体后缘高度、更大的骶骨倾斜角(SS)也是可能重吸收的条件。而存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其发生早期重吸收的可能性更低。





最后想说,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家族史、腰椎受到过度的负荷、较大体力与压力强度的工作相关;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良好的作息、不睡太软的寝具可以预防。


不同姿势下腰椎的不同负荷


参考文献:


[1] Prediction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sorption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a prospective, multi-imaging and clinical phenotype study[J]. The spine journal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 2023, 23(2):247-260.

[2] RATSEP T,MINAJEVA A,ASSE R T. Relationship between neovascularization and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herniate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J] .Eur Spine J, 2013, 22( 11) : 2474-2480. 

[3] Sun Z M ,  Ling M ,  Chang Y H , et al. [Case-control study of the risk factor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n 5 northern provinces of China][J].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2010, 30(11):2488-2491.

[4] 李少帅, 张宏军.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5):4.


用微信扫一扫,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