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秋季是艾灸的好时节,因为秋冬消耗人体的阳气多。这时候也很需要及时补充阳气!
因此秋季不能离开“艾灸”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饮食起居既要防暑,又要注意御寒,艾灸是个不错的选择。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人们的情绪会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养生,须顺其自然】
初秋时期,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俗语说“热在三伏。”第三伏一般在立秋之后,故又有“秋老虎”之说。
中医将这个时期称为“长夏”,而长夏`六淫”之邪的主气就是“湿”。这段时期大多雨绵绵,湿度较高,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因此,这个时期的养生,要继续防暑降温,同时特别注意防止湿热、湿寒的侵袭。不可仍像夏季那样,在外乘凉和露宿,或涉水淋雨、冷水浇头冲身。晚间睡眠腹部要注意盖毛巾被或凉被,避免湿热、湿寒引发的四肢沉重、肌肉酸痛。
刚入秋时,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稍不慎很容易发生菌痢、食物中毒、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出现急性感染性腹泻,故须严加防范。
所以,这个阶段艾灸保养脾胃肠道最关键!
艾灸推荐穴位: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艾灸中脘穴可以更好的消化肠胃垃圾、养好脾胃。饮食上也要注意清洁卫生,避免病从口入,保护脾胃,以免湿热、湿寒内蕴,毒滞肠中。由于人体消化功能较差,因此不能大量摄入肉食,可多食豆类及惹茵仁等利湿之品。

且要注意“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坏脾胃。同时,还应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淡盐水、绿茶、绿豆汤以及酸梅汤等各种清润饮料。
【养阴润燥】
“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燥”邪当令。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这个时期人的汗液蒸发快,常出现皮肤干燥,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洁等。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注意饮水喝汤补充水分,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耗散精气津液。
所以,这个阶段艾灸要以养阴润燥,保护肺气为主。
艾灸推荐穴位:肺腧、中府、肾俞、关元、太溪、涌泉。


【晚秋---防寒防郁】
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节过后,秋风萧杀,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此时最容易引发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风寒痹湿关节疼痛,心脑血管疾病也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与加重。故养生重点除仍需预防燥邪损伤外,还要注意防止寒邪伤人,重视耐寒锻炼。
所以,此阶段艾灸可以防寒防燥,调理脾胃为。
艾灸穴位:大椎、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太冲。

晚秋时节还是调理脾胃,为冬季进补做“底补”的最佳时期。配合艾灸再做“底补”可选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用,或用芡实炖牛肉食用,可以适当的艾灸腹哀穴调理肠胃经过艾灸加底补的调养,可以让脾胃健康运营,入冬之后便更放心抵御严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