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分享怎样打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最后一公里”?
2022-12-14 09:07:39
作者:康养帮
来源:康养帮
点击
雨雪一来,杭州瞬间从“暖冬”切换到“湿冷”模式。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光。放眼杭城各大医院,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意外攀升。
“身处社区医院的基层医生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主力军,特别是距离百姓最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医务室,可谓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毛细血管。”在近日召开的2022第十二届杭州运河心血管病会议上,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杭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拱墅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会会长张邢炜教授在解读最新版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时感叹道。作为大医院的大专家,张邢炜教授抢救过无数突发心血管意外的患者,虽然救治成功率在不断上升,但年富力强的家庭支柱一夜垮塌的悲剧也并不少见。于是,他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根源上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并努力探索基层社区医院的心脑血管病防治,让社区医生、病人和家属也认识并能识别疾病,才能真正打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最后一公里”。张邢炜教授表示,杭州市拱墅区心脑血管病防治协会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基于紧密型医联体的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探索也由此开始。
早在10年前,张邢炜教授便已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霍勇教授联手制定过一版《社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历时一年多的时间,我们走访了许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也到过一些偏远的乡镇卫生院及村医务室,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城市和农村基层医院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最终将几百页的指南缩减至薄薄的两页纸。”张邢炜教授坦言,基层医务人员缺乏,尤其是在山区海岛的农村,帮他们总结出最实用的“干货”能大大提高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另外,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病人的科普教育等都是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张邢炜教授说,在原有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建设的同时,接下来他们也将在农村心脑血管病防治上“下功夫”。
免责声明:(1)康养帮所提供的所有数据已力求准确、完整,若数据有误或不全,本网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或作出任何保证。本网站所提供之所有数据不具任何法律约束力或责任性。(2)康养帮可酌情决定随时将本网站内提供的任何数据、产品及服务予以撤回或修改而毋须事先另行通知。(3)康养帮对于用户经本网站上的内容、广告、展示而购买、取得的任何产品、信息或服务,不负保证责任。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4)康养帮平台上的用户评论仅代表用户个人的观点,并不表示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发的法律责任。(5)康养帮不担保网络服务一定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网络服务不会中断,对网络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准确性也都不做担保;康养帮不保证为向用户提供便利而设置的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等外部链接指向的不由本网站实际控制的任何网页上的内容,康养帮不承担任何责任;对于因不可抗力或康养帮不能控制的原因造成的网络服务中断或其他缺陷,康养帮不承担任何责任,但将尽力减少因此而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和影响。(6)康养帮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登载网站、自媒体、报刊所有,如果您对于我们的使用产生任何的问题,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24小时内删除或给予答复。(7)如果用户在发表的信息中加入宣传资料或参与广告策划,推销包括但不限于护理床、各穿戴设备等等,康养帮没有义务为这类广告销售负任何一部分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