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刚刚颁布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有很多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向与社会支持相关的指导意见,比如懂得尊重、增加陪伴、予教于日常等等。然而其中有不少现实问题让家长十分困扰。
为什么我们说的话孩子就不听呢?
小豪是一个初一新生,近期出现情绪不稳,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愿和父母沟通。父母很是焦急,便带来门诊。我们经评估沟通未发现孩子有什么明显的异常行为,后建议小豪和父母一起做了几次家庭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豪妈妈为人较为强势,她总会无意识地表达出来一种“我说了你们就要做”的现象。如果爸爸、小豪没有回复或者马上完成指令,妈妈就会异常的愤怒。听小豪讲,妈妈有时候甚至会隔着房间门对他破口大骂。而妈妈自述自己平时在工作岗位上人缘不错,也不会急,也不会像在家里那样情绪这么不好。
在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种回复是 “知道了,过几天再说”、“好的,反映一下”、“很抱歉,这部分不是我负责的”。通常我们听到这些回应时,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们也不会出现特别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伴侣、孩子用类似的方式回应我们的想法时,我们会感觉异常的不快。
其实我们在和周围人的社交中无意识地给予了对方选择和等待的权利,而和伴侣和孩子交流时就会少了很多。我们在说“孩子不听话,我很困扰”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我的想法孩子没去做,这让我很崩溃,其实这就牵扯到这次新法中多次提到的尊重相关的话题了。
在日常的社交中,我们在与人相处时,我们知道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和我们分离的、不同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背景、人生以及选择,这就是尊重的前提——他是一个和我们对等的人。因此我们不会因为对方合理的拒绝与怠慢而愤怒。可是在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会无意识的将其化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当他没有按照我们的预期行动时,就像我们的双手不再按照我们的控制而乱抖,那一刻我们内心是慌张的、不安的。此时,我们常使用的是把手摁在桌子上或者往墙上击打等一系列办法,以便让其受控不再抖动。同样,当我们的孩子不听管教时我们就会想用各种方式,甚至用暴力让其按照我们的可预期的想法行动,从而减少我们的焦躁不安。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有喜好的蔬菜,有自己偏爱的娱乐。家长没有看到这一点就讨论孩子矫情难管,就很容易激化大人与孩子间的矛盾,也就会出现“我们说了他不去做,越管越出事”的情况,治疗结果也肯定会困难不断,不容乐观。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第一步就需要有耐心并能够看到孩子自己的需求,去评估他的要求,去尊重他的个人性,然后再想办法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拱墅区3000元/月起
拱墅区7000元/月起
西湖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6700元/月起
上城区7000元/月起
拱墅区3500元/月起
上城区5000元/月起
上城区5000元/月起
临平区5000元/月起
上城区3800元/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