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 诊 | 治
Q1:“思路”引领“破局
陈跃主任与朱医生来到病床边,仔细查看了张奶奶的“疱疹皮损”,除了看见“经典”的集簇状皮损外,还有3个“大水泡”,状似“天疱疮”;整个皮损处外围有皮肤红肿。
带状疱疹示意图
这是似曾相识的一幕,在“过敏体质”者身上,会看到新使用某种抗生素后,出现“类天疱疮样”大水泡。难不成这位张奶奶也是一位“过敏体质”者?这处皮损”难道是“疱疹病毒”重叠“类天疱疮”?后续的病情调查显示,张奶奶的病史果然是沿着这一“思路”发展的。
她原在北京工作,后调回至杭州。否认有皮肤病、关节炎和药物过敏史;但朱医生补充道,患者对“左氧氟沙星”很敏感,使用一剂后,出现了明显的消化道反应。平时,张奶奶略有口干,饮水较多。
Q2:现场勘察“蛛丝马迹”
尽管患者否认有“关节炎”史,但陈跃主任仍在比对,仔细地观察她的全身大小关节情况,发现她的右腕关节(桡侧)有明显的“红肿”和“变形”,表面有“指压痕”。她的双侧手、足掌面有“肝掌样”表现。口腔检查,有严重龋齿(猖獗齿)病变。
尽管朱医生汇报她的入院初抗核抗体全套(ANAs)阴性,淋巴细胞亚群(TBNK)正常;但陈跃主任仍不放心,询问得知张奶奶的尿微量蛋白高于正常值上限4倍。还有一个现象,引起了陈跃主任的注意,即患者在刚入院时,曾有一次测随机血糖,突破30mmol/L,提示她的血糖“脆性”(波动)大。临床经验提示陈主任,当血糖测值超出30mmol/L,要警惕“1.5型糖尿病”的可能。
Q3:复习“1.5型糖尿病”
1.5型糖尿病(LADA),又被称为“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糖尿病”,在糖尿病发病率中占少数,很容易被误诊、漏诊,从而导致治疗方法不对路。
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水平的提高及各级医生的重视,确诊此型的病例越来越多。目前认为,1.5型糖尿病,其本质是由于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了胰岛素缺乏性糖尿病。
其临床特点是,相对于1型糖尿病来讲,由于其胰岛细胞破坏缓慢而延迟至成人期发病;相对于2型糖尿病,这类病人比较消瘦或者低体重,容易自发“酮症酸中毒”,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空腹血C肽水平较低,这种糖尿病多发生于应激情况下,如严重感染、创伤后,此时易被暴露出来。
Q4:“风湿免疫病”特征
说曹操,曹操到。陈跃主任的思路已“聚焦”于风湿免疫“重叠综合征”,21日下午晚些时候,最新的复查报告单来了,完美地印证(支持)了上述推测,张奶奶的“抗SSA抗体/Ro-52KDa(+),实锤了上述思路。
重新梳理张奶奶的病史特点如下:
①“疱疹皮损”重叠于“类天疱疮”皮损!
②右腕关节红肿、变形,肝掌征(+);
③口腔“猖獗齿“;④血糖“脆性”大;⑤抗SSA(+)。
归纳患者上述5点,得出的诊断是:混合型结缔组织病(重叠综合征),具体包括:①疱疹病毒感染合并“类天疱疮”;②类风湿性关节炎(RA)合并“干燥综合征(SSA);③1.5型糖尿病。
至于“肝掌”,通常被认为是“慢性肝病”;但一病区医生组发现,它也见于“系统性血管炎”患者,提示张奶奶可能还“重叠”有“血管炎”。
追溯至张奶奶之前的“左侧乳腺癌”起因,不排除最早是“乳腺结节”。在局部“炎性因子”的刺激下,完成了“炎-癌转化”,基因突变最终导致了“乳腺癌”临床发病。
风湿免疫病的诊断有时会“很难”,一方面表现在其“攻击靶位”的系统性(跨专科);另一方面表现在“症状”的“重叠性”(叠加),使整个病案呈“隐匿性”和“复杂性”,要求接诊医生有“全科性”知识结构;还须“细心”——抽丝剥茧、梳理病情,做到“一码归一码“,条理清晰而“不乱”。
本文张奶奶的案例,很好地诠释了“风湿免疫病”的上述特征。目前正在基于正确诊断后的“对症治疗”!
拱墅区3000元/月起
拱墅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6700元/月起
西湖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5000元/月起
拱墅区3500元/月起
临平区4000元/月起
上城区3800元/月起
上城区4000元/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