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 诊 | 治
傅爷爷目前认知功能有所减退,据他老伴回忆,有一次在家,傅爷爷在椅上静坐时突然丧失意识,紧急情况下由120急救送往医院,当时诊断为“脑梗塞”。此后,他还经历了3次短暂的“头晕发作”。
(图:患者双足背皮肤呈“棕色鱼鳞状”)
查体皮肤,发现傅爷爷的的双足背皮肤呈“鱼鳞状“,四肢皮肤触之“皮革状”。入院后,他一直有“轻度气急伴喘鸣”症状,多次使用“救心丸”但始终不缓解,这引起了陈跃主任的“关注”。
现场问病史,梳理如下:
①2013年,患者出现“胃占位”,经胃镜取材及病理(含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随后,患者接受“美××”(利×××抗)治疗10次,好转出院;
②2021年,患者出现气急症状,肺动脉CTA发现“肺动脉分支堵塞”,服用“拜××”后气急有明显减轻;
③2022年,患者因“新冠”而发热,未服用“奈××韦”,病情自行好转后出院;
④2023年,患者出现“尿少和血肌酐升高”的问题,被外院诊断为“尿毒症”而开始接受每周3次的血透治疗至今;
⑤近期,患者因便秘使用“开塞露”后出现直肠粘膜出血(鲜红色),被送至外院急诊。该院医生告知患者家属傅爷爷主要不是“肾脏病”而是“血液病”。
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代表性类型,是一种源自B细胞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常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此病症初期特征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展现出侵袭性的特点。若未能及时干预,病情将进展至晚期,并可能累及一个或多个远离原发淋巴结的器官。
在晚期阶段,肿瘤细胞能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机体的其他脏器,甚至是脑部。鉴于其转移部位的多样性,患者所呈现的临床症状也不同。所以,大B细胞淋巴瘤需要接受系统性化疗和综合性治疗。治疗前,要给患者全身的淋巴结做一一评估,看肿瘤细胞是否有转移并影响到其他的内脏。
如果只是局部的淋巴瘤,一般在经过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之后是有可能治愈的。但若是转移情况复杂、病情比较严重,就只能是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了。
根据傅爷爷的上述“病史”,逻辑分析他目前的病情:
气急与肺动脉高压的关联:傅爷爷于2021年因气急症状住院治疗,并被诊断为肺动脉分支狭窄。应是“大B细胞淋巴瘤”所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所为,与今日的“气急、轻度喘鸣、食欲差”同出一辙——慢性肺动脉高压。
肾功能“复常现象”的解释:所谓的“尿毒症”,发生在2023年“新冠病毒感染”后,Covid-19已被证实能“扰乱凝血系统”(血管内凝血)→肾小球微血管形成“微血栓”→急性(而非慢性)肾衰。经过之前的血透(肝素化抗凝)治疗,这个“长新冠所致肾损”被缓解了?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大B细胞淋巴瘤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癫痫大发作”、“发作性头晕”、认知功能相应减退。
皮肤症状的解读:至于“显眼”的双足背皮肤“棕色花斑”,则可归咎于“皮肤B细胞淋巴瘤”。
据上缜密分析,可将傅爷爷“零散”的病史片断“串”成了一条“事件链”。据此推断:患者的表面症状集中在肾脏,但其“病根”实则在血液系统。我们初步判断:傅爷爷的大B细胞淋巴瘤,经“新冠病毒”搅动后,病情有所“活动”,故这次还需要对CD20(+)的淋巴细胞再进行一次治疗。
本案例无疑是一根“硬骨头”,否则也不会“晃过”好几个医院。傅爷爷来到杭州文仲中医医院一病区后,医生组无法解释“长期血透者”尿量正常与血肌酐复常。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一反常现象背后定有隐情,让陈跃主任陷入了深思。解决之道有3:①深入询问病史;②多量阅读资料;③反复比对、鉴别,这才有可能迎来“峰回路转”的一刻。
写下此文,尚不知上述分析是否经得住后续“实践的检验”,但毕竟已有人“趟出了一条路”,“有路”总比“无路”好!
拱墅区3000元/月起
拱墅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6700元/月起
西湖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5000元/月起
拱墅区3500元/月起
临平区4000元/月起
上城区3800元/月起
上城区4000元/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