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 诊 | 治
陈先生是过敏体质(青霉素过敏),认识到这一步,也是陈跃主任与管床医生“通力合作”,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而"突破"了原有的“先天性动脉瘤“诊断。之前他由外院转入时我们的诊断是,他因"系统性血管炎"导致”脑动脉瘤”,用力后动脉瘤破裂”→失语,已不能清晰地表达“难受”的性质。
发病后,他在其他医院接受过“脑动脉瘤栓塞术”,后转入本院康养、康复锻炼。一病区医生组将“先天性动脉瘤”修正为"系统性血管炎→后天动脉瘤样扩張”(自身免疫病)→破裂。
医护小组为其留置了一根导尿管,定期进行“膀胱冲洗"。有一次,发生了导尿管头端“阻塞”,经“生理盐水高压冲洗”后,延迟排出了一条长约5cm的“血栓管型”,算是“疏通”了导尿管。
结合患者的“过敏体质”及排尿后的“极度不适”症状,医生组想到了间质性膀胱炎的可能性。
间质性膀胱炎,也称膀胱疼痛综合征,是一种慢性非细菌性膀胱炎症。该病以尿频、尿急、夜尿和(或)盆腔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尿培养检查并没有细菌生长。另,间质性膀胱炎也被称为Hunner溃疡,且这种典型的溃疡只在少数“过敏体质者”中出现。
陈先生出现“抓狂"表现(会阴部极度不适)后,我们沿用了“间质性膀胱炎”思路。陈跃主任叮嘱白天值班医生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疗效不显。而后小宋医生提出用“氟××醇”一针抗焦虑,使用后疗效仍不显。后夜班医生周主治使用了“曲××针”,有点效果。据护工陈阿姨反映,整个夜间患者都未能“安睡”......
陈跃主任在“集体查房"时多次提及,真正高效的临床学习法是"遇到什么学什么”。即:临床所遇“困顿”就是我们学习的"内驱力”和“内容”,切忌“好高骛远、舍近求远”。针对眼下的“困惑”,陈跃主任于8月1日集体查完房后,独自一人来到陈先生的床边,并叫来了陈阿姨详细了解前一日下午陈先生的“抓狂”细节。因为,这是第一手资料(感性认识)。
陈跃主任连说带“比划”,在护工阿姨的帮助下,终于弄清了陈先生前一日“抓狂”的起因根本不是什么“尿痛”,而是尿道深部的“痒”。陈跃主任此前并未听说过“留置导尿”者会有“剧烈瘙痒”的主诉,但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真实的存在”(第一性)。
第2步,陈跃主任很快进入"理性思考”(学习)状态。借助网查,迅速得知临床上(泌尿外科界)确有这种情况。“检索”相关资料,一分钟就弄清了“抓狂事件”的原委——间质性膀胱炎的粘膜下“肥大细胞”释放了“组胺颗粒”。也难怪患者反复地用手示意,因为他的会阴部深处和外生殖器“奇痒无比”。
间质性膀胱炎被认为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膀胱炎,其粘膜屏障受破坏,粘膜下的肥大细胞被活化。肥大细胞可产生组胺,后者可引起间质性膀胱炎的所有特异性症状,包括上述的“奇痒"症状。肥大细胞参与了变态反应,这也契合了患者的过敏体质实际情况。
人体在特异性抗原的刺激下,产生IgE抗体,IgE与肥大细胞的受体结合后,导致了组胺的“脱颗粒现象”。肥大细胞能促进中性粒细胞、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的局部漫润。
通过理论学习,反作用于“感性认识”,那一瞬间,陈跃主任有一种"大喜过望”的感觉。因为,这个“困惑”整个一病区全体医生、护士的“抓狂之谜"就此被解开了。当管床的医生再次询问怎么处理陈先生的症状,陈跃主任给出了3个字的回复他“——非××。
拱墅区3000元/月起
拱墅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6700元/月起
西湖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7000元/月起
上城区5000元/月起
拱墅区3500元/月起
临平区4000元/月起
上城区3800元/月起
上城区4000元/月起